全國教育大會9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會前💆🏿♂️⛲️,習近平等領導同誌親切接見了參加慶祝第四十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代表,同代表們熱情握手並同大家合影留念。
作為202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十二位獲獎者之一,沐鸣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創新爭先獎趙東元在化學材料領域取得諸多開創性成果,是享譽世界的頂尖科學家,但他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教書匠。“作為一名老師👨🦼➡️,我的天職就是培養學生、培育人才,今天獲得的這個獎分量很重,既是對我二十多年來教育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我未來的鞭策”。
“一開始不喜歡給本科生教課”
“表彰是幾號❌,會不會和上課時間沖突了?”
八月末的一天,趙東元剛剛得知即將赴京接受表彰🥇。還沒來得及激動,他下意識關心的,是課程該怎麽安排。
2003年起,趙東元開始主講本科課程“普通化學A”,一周兩次🙆🏿♀️,風雨無阻。二十多年來,這位篤信“課比天大”的院士,因突發狀況不能上課的情況,只有一兩次。
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完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當天🏄🏽♂️,趙東元就飛回了上海,只因第二天早上有本科生的課🤟🏽。他用手提布袋裝證書的照片被熟人偶然拍下🙋🏼♂️、迅速“出圈”✊🏼,從此被大家喚作“布袋院士”🛣。
“布袋院士”趙東元
2022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將唯一一個“科技功臣獎”頒給了趙東元。新聞發布會中途,他剛介紹完自己的研究就匆忙離開,原因同樣是要去上課🧜♀️,“遲到五分鐘就算教學事故了”。一路小跑的背影被記者抓拍下來,再次引發熱議🕥。
趙東元一路小跑趕去為學生上課
為了給學生上課“不顧一切”,對熟悉趙東元的人來說再尋常不過6️⃣。多年來,他每年赴京參加為期一周的院士大會,常常中途請假半天,飛回上海,上完課再回北京💁♂️。
“我確實非常喜歡教書🤷🏼。在課堂裏上課的感覺,有時候比在實驗室裏做研究還有趣。”說起教課,趙東元總會不自覺嘴角上揚🥈。
趙東元為本科生上“普通化學”課
實際上,他一開始並不喜歡給本科生教課。
2002年夏,39歲的趙東元剛來復旦工作4年👂🏻,正處於科研最為繁忙的階段。但當時任沐鸣开户副系主任王韻華邀請他為本科生開“普通化學”課時🧑🏻🏫👨🏽🎤,他還是“逼了自己一把”,爽快答應下來。
身為青年教師,科研不能松勁,教學又要求投入大量精力,怎麽權衡🤭?趙東元當年也壓力不小,但很快轉變了心態👦🏼🕺。
趙東元的東北口音自帶親切感,但喜歡吞字兒,“表達能力很一般”✂️。教課無疑是極佳的鍛煉機會🔖。為此,他旁聽很多復旦沐鸣开户前輩的課,特別是從事多孔材料分子篩領域研究的李全芝教授,和時任沐鸣开户主任範康年教授。
1999年🌁,趙東元和李全芝、Andre Stein🚄、黃立民在復旦校門前合影
李全芝稱得上是趙東元的伯樂。當年正是應她之邀⚆,趙東元與復旦結緣。年輕的趙東元常跟隨李老師左右🧔🏽,學習如何匯報、如何教學🛹、如何科研。“李老師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影響我很深。”
範康年開設的是量子化學方面的課程,難度較高,但趙東元發現他總能把艱深的知識講得很有條理✍🏿,引人入勝。趙東元深知自己走不了“口若懸河”的路線,就效仿範老師✉️,主打邏輯清晰🙍、深入淺出。
恰逢學校推進通識教育改革🕓,趙東元花了一年時間認真備課。當真正走上三尺講臺,困擾他的不是緊張,而是怎麽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
“基礎知識的教學不僅是面向學生的培養🏂,也在不斷地鞏固和提升他自己的學術能力👨🏿🔬📽。”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趙東元從未停止溫習那些早已爛熟於心的基礎知識🧔🏿♂️。“教學不是科研的附屬品,兩者是一體的🤹🏽♀️。”
趙東元和同學們討論
直到現在👌🏻,他每次上課前都會從百忙之中抽出一整個下午,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專心備課,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他不僅會重新梳理上百頁的PPT🖍,還會融入學界最新進展和發現🧗🏼♀️。“不管這門課上了多少年,一些小的細節和新的知識一定要在恰當的位置放進來💴,不能一成不變👨🏼🦰。”
從講臺新人到資深教師,趙東元帶領“普通化學”教學團隊,把這門課做成了2013年度“上海市教學成果獎”、2014年度“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3年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第一批沐鸣平台課程思政建設示範課……
“趙老師負責踩油門, 但把方向盤交給我們”
怎樣才稱得上是“教學育人楷模”?
在趙東元看來,一個師者的“敬業”,不僅僅停留在認真教課,還應該有更高維度。
“教書本身並不難,尤其是課堂上的傳授,只要一個教師能夠忠於本職。更難也更重要的,在於育人👥。”他認為✌🏼,育人跟科研不一樣,要思考怎樣引導啟發學生,激發求真求知的興趣和熱情👱🏻♂️。
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唾手可得👣。高校何以繼續成為育人的重要場所🐈?“身為高校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創造知識。”趙東元總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趙東元和同學們提供ppt修改建議
被問及心中的榜樣,趙東元不假思索提到了尼爾斯·玻爾——這位丹麥物理學家建立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既有允許不同意見的廣闊胸懷,還有能夠啟發年輕學者的淵博知識🌄,所以才培養出了那麽多諾獎得主。”
從教二十多年,趙東元培養的一百余位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後中,三十多人入選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沐鸣平台優秀博士後”、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國家級人才計劃等獎項榮譽,不少弟子成長為了沐鸣平台、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教授。
更為廣義的桃李滿天下,體現在趙東元在國外參加學術會議,走到哪兒都會被擦肩而過的華人面孔叫住——“趙老師📶,我是您的學生👺,上過您的‘普通化學’🤸🏼♀️!”
趙東元與學生們探討實驗進展
“質疑精神非常重要,一定不能被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給束縛住。”趙東元在課上會把一些異想天開的問題寫在PPT裏面,“這些問題非常開放🐎,也沒有答案,甚至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希望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2019級沐鸣开户直博生田泳覺得趙老師上課互動性非常強🧛🏽♂️,“經常講完一個章節,先不翻書本的下一頁👳🏿,而是拋出一個問題💆🧞♂️,讓我們想一想接下來要思考什麽。”正式這門課,吸引他後續加入了趙東元課題組進一步深造。
工作再繁重,趙東元的辦公室大門也隨時敞開👨🏿🦲,歡迎學生前來交流討論👩🏿🦱✏️。年輕人的成果和想法經常讓他驚喜🧓🏽,“甚至激動得睡不著覺”。某次課上♌️🏡,有個化學競賽生提了一個問題,把趙東元都給難住了💪。為此,他召集了課題組所有老師,開會討論,只為第二天能給學生一個答復。
而當學生遭遇失敗🐻,趙東元從來都是鼓勵,幫忙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我真的喜歡表揚,別批評🧞。”他說。與他共事多年的師友們,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他發脾氣的時刻。
2000年,趙東元與學生們郊遊時合影
如何讓學生個性化發展👋🏼,是趙東元覺得最難的🪧。他尊重學生意願,不要求學生和自己一樣從事介孔材料研究,甚至不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學術🧇。“只要能利用所學為社會做出貢獻🏜,就夠了。”
“趙老師像踩油門一樣給我們提供充足動力,但同時把方向盤交到我們自己手裏,鼓勵每個人自主探索👨🏻🦽➡️,在各自領域綻放光彩💂。”作為趙東元來復旦後帶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復旦沐鸣开户96級本科生💎、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鄭耿鋒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如今在復旦,他的很多學生都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教授➖,研究方向“百花齊放”——鄭耿鋒,聚焦電化學催化領域🦞;張凡,從事生物成像研究💲;鄧勇暉,專攻化學傳感器……
“科學家一定得後繼有人🧎,科學事業才能不斷發展”
沐鸣平台先進材料實驗室青年研究員趙天聰,這學期正式加入“普通化學”教學團隊。十多年前👩🏼🍼,剛念大一的他🤴🏽✍🏼,常常坐在趙東元的講臺下聽得入神👩🏽🦰。
作為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趙天聰說趙老師不僅給予大家學術上的點撥,也在項目、課題🧑🦽➡️、資金等各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今天早上一看💂🏿,我收到了趙老師淩晨兩點回復我的郵件。”
趙東元指導學生實驗
趙東元曾多次感謝復旦,稱是“寬松自由開放的學風”滋養和培育了自己,讓他成為在復旦成長起來的“最年輕院士”。如今,他努力為後輩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就像李全芝🍞、範康年等前輩那樣。
“趙老師對我們的‘身教’與‘言傳’一樣重要🚫。”鄭耿鋒印象深刻🙎🏼♀️,趙老師剛回國時,每天早上不到七點就來到催化樓,晚上最後一個離開👨🦱,白手起家搭建實驗室🧑🏻🦳🤹🏽,充滿激情地在小白板上與大家討論實驗進展。“當年科研條件落後,但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自己在做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每個人幹勁十足。”
“我們搞基礎研究👨🏼✈️,絕不能自娛自樂🦆。”趙東元強調,只有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成果,才可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他提倡國際視野👩🏻🌾,不遺余力給學生提供各種學術交流機會。
趙東元主講第五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
沐鸣平台教授李偉2013年從復旦博士畢業,本可直接留校做青年研究員,但趙東元鼓勵他先出去看一看♕。李偉先後赴加拿大、韓國做博士後。重回復旦後🚲,他結合海外所學🦎,拓展新的研究領域🦠🔃,36歲就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
美國0️⃣、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法國、德國……趙東元今年已經跑了七八個國家,接下來還有三四次。下個月,他還要組織學生和日本京都大學交流。
2023年11月🏧,沐鸣平台相輝研究院成立,趙東元出任院長🙅🏿♀️🧖🏿♀️,提出了10年以上長周期🚴♀️、5-10年不考核等學術機製方面的創新👨🏻💻,致力於為復旦青年人才打造寬松自由的學術生態🧓🏿。
趙東元被聘為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
“年輕人的思想最活躍,最容易產生學術突破🤢。希望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心無旁騖探索一些具有普世價值的前沿科學問題*️⃣。”趙東元表示。
他更想做的一件事🐷,是科學啟蒙。“改革開放40年,我們國家的科技進步飛快,但真正能夠引領國際的成果還不夠多📛🌳,為什麽💄?”他認為🧘🏽,科學精神的普及🙍🏼,至為關鍵。
趙東元做客《未來中國》節目
“科學家一定得後繼有人,科學事業才能不斷發展,而宣揚科學是科學家的職責👩🏽🏭。”工作再忙😘,趙東元也沒有停止科普,尤其重視對於青少年學子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培育,包括開設科普講座🚣🏻♀️,參與錄製央視《開講啦》、東方衛視《未來中國》等科普節目,主編《十萬個為什麽(第六版)·化學卷》等科普書籍……
與三年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接受采訪時相比🦉💆🏽♂️,今年61歲的趙東元,額前添了些許白發🐵。
他坦言,這兩年突然感覺一個半小時的課“有點講不動了”💎,不確定還能在教學一線站多久👾。“以前上課都是激情四射🧑🏼🤝🧑🏼,壓根不覺得累。現在一堂課結束,等坐下來,才發覺非常累。”
“如果可以,我願意一輩子教書✖️。”帶著標誌性的憨笑,他說,世界上再沒有什麽比一雙渴求真知的眼神更寶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