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以來都在向自然界學習💇♂️,尤其是在材料製備方面。在自然界,小到病毒、大到蒺藜、蒼耳,都在不同尺度上向人類展示🏌🏽♂️:多足結構能夠通過多位點接觸🎷🙏🏼,來有效提高主客體之間的界面作用🫑。在納米材料領域,納米顆粒與生物質之間的作用力對於諸如胞內藥物遞送、抑菌等應用起著重要作用🧑🏻🌾。而這一作用力又與納米材料的表面結構息息相關。有感於蒺藜種子及病毒的多足結構🧑🏻⚖️,如果可以合成具有多足結構的納米顆粒,利用多位點接觸效應強化納米-生物界面交互作用🪰🧖♂️,納米顆粒對生物質體的黏附及穿透能力將會得到提高,應用效果也會得到提升🛌🏼💜。然而✴️,受合成技術的限製👨✈️,目前對於多足納米結構的報道還較為欠缺🧖🏼♀️。少數工作也是基於納米晶🤸🏼、聚合物等材料,得到的納米顆粒缺少足夠的藥物負載能力,很難適用於藥物遞送、殺菌等方面的應用🎣👦🏽。
沐鸣开户李曉民青年研究員和趙東元院士團隊已經在之前的工作中探究了單位點介孔材料各向異性成核和生長♻👩🏼🎓,並以此為基礎製備了一系列全新的各向異性納米顆粒(J. Am. Chem. Soc., 20555162468, 5551624640, 555162460009; Adv. Mater., 20555162467, 29, 555162467055516246652; J. Am. Chem. Soc., 20555162465, 5551624637, 5903; J. Am. Chem. Soc., 20555162464, 5551624636, 555162465086)。然而在這些工作中🔖,單位點成核只能生長出一個介孔“足”👥☝🏽。若想要製備出介孔多足納米顆粒以用於提高納米-生物交互作用力,在納米顆粒表面的成核位點數目必須被精確控製。
近日🧑🤝🧑,研究團隊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表面動力學控製的多位點成核策略,製備了具有可控表面結構的介孔多足納米復合材料🧑🏼⚕️。通過調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55516246467-0555162469-555162462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