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從微觀、介觀到宏觀尺度🏋🏽♀️,周期性有序結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這些結構與生命系統的高效運行密切相關。向自然學習是科學家獲取靈感和創造物質👩🏻🦯、新材料的重要途徑👸🏽。科學家通過有機-無機共組裝等途徑🧗♀️,創製了一系列以沸石分子篩👨🦽➡️、介孔材料🙃、金屬-有機框架為典型代表的高比表面積、規則孔結構和豐富理化性質的功能性材料。其中♛,以兩親性嵌段共聚物為結構導向劑,分子或納米顆粒為前驅體,基於二者協同組裝創製的大孔徑介孔金屬氧化物材料在催化、傳感👨🏼🚀、能量儲存與轉化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傳統的組裝合成體系中強烈依賴借助聚合物和前驅體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作為組裝的驅動力,如共價🈺、氫鍵、靜電、π-π堆積、配位等🦞。這些直接相互作用驅動的組裝過程需要對組裝體系和組裝參數進行精確控製,以避免前驅體和聚合物之間以及不同種類前驅體之間的宏觀相分離🚴🏽♀️,因而組裝體系對於合成條件的容忍度較低🚶🏻➡️,在調控介孔金屬氧化物的組分和結構方面缺乏較強的普適性和靈活性。
全文速覽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193-z